水健康 > 水健康知识 > 营养饮食 > 正文

惊蛰吃梨习俗由来 惊蛰吃梨补水润燥不上火

2016年03月03日      家庭医生在线

随着惊蛰的到来,气温会比立春和雨水节气都要高许些,但还是要防倒春寒。而惊蛰起,除了晨起喝一杯水防上火,民间也有在惊蛰吃梨补水润燥防上火的习俗。为什么惊蛰要吃梨呢?除了水健康小编提到的“补水润燥防上火”这样的健康功效,惊蛰吃梨习俗也有不少故事呢。惊蛰的梨又该怎么吃呢?让水健康小编给你细细说来吧。

一、惊蛰节气习俗:惊蛰要吃梨

在民间素有“惊蛰吃梨”的习俗。惊蛰吃梨源于何时,无迹可寻,但祁县民间却有这样一则代代相传的故事。传说闻名海内的晋商渠家,先祖渠济是上党长子县人,明代洪武初年,带着信、义两个儿子,用上党的潞麻与梨倒换祁县的粗布、红枣,往返两地间从中赢利,天长日久有了积蓄,在祁县城定居下来。

雍正年间,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,正是惊蛰之日,其父拿出梨让他吃后说,先祖贩梨创业,历经艰辛,定居祁县,今日惊蛰你要走西口,吃梨是让你不忘先祖,努力创业光宗耀祖。渠百川走西口经商致富,将开设的字号取名“长源厚”。后来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,多有“离家创业”之意,再后来惊蛰日也吃梨,亦有“努力荣祖”之念。

惊蛰节气习俗:惊蛰吃梨习俗的其他几种说法

1、古代时生物类别比较多,有些传染病也没有100%的特效药,而惊蛰这一天正是万虫苏醒的时候,吃梨是提醒大家小心并预防。

2、惊蛰时节,乍暖还寒,除了注意防寒保暖,还因气候比较干燥,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、外感咳嗽。所以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,梨可以生食、蒸、榨汁、烤或者煮水。此时饮食起居应顺肝之性,吃梨助益脾气,令五脏和平,以增强体质抵御病菌的侵袭。

3、苏北及山西一带有流传有“惊蛰吃了梨,一年都精神!”的民谚。也有人说“梨”谐音“离”,据说,惊蛰吃梨可让虫害远离庄稼,可保全年的好收成,这一天全家都要吃梨。

二、惊蛰吃梨的3种保健方法

蒸熟:这是一种传统的食疗补品,先把梨从蒂下三分之一处切下当盖,挖去梨心,掏空梨中间果肉、并切块;再把川贝母细粉(3克左右配1个梨)及适量冰糖放入梨中,再把梨放在蒸锅里,大火蒸45分钟左右,取出后即可食用。这种吃法不仅润肺,还有止咳化痰之功效。周围亲朋如果有嗓子不舒服的话,尽可以放心食用。

煮水:这种方法制作简便,把生梨切片,再与冰糖、银耳一起放入沸水锅中熬煮,可以起到健脾、润肺、止咳的作用。平时也可以把其当做甜点食用。

榨汁:把生梨去皮、去核,用榨汁机榨汁后取400毫升左右,再与10克冰糖、1枚胖大海一起煮,20分钟后即可服用。常饮此汁可以润肺生津、利咽开音。

三、挑选梨的小窍门

看梨的形状。要选择形状端正规则,品质好的梨,果形端正,果肉肉质细腻,质地脆而鲜嫩,果肉中的颗粒组织也就是石细胞少,汁液丰富,通常味道也很甜。尽量不要选择形状不规则的梨子,对于这样畸形的梨子果肉分布不均匀,吃起来没有感觉。这类梨通常肉质粗糙,汁液少,石细胞大而多,味道淡薄甚至有苦、涩味,此类梨的质量较差。

看梨脐。挑梨时,要注意看梨脐,也就是梨底部的凹陷,如果看起来较深而且周围光滑整齐,具有规则性的圆形则为较好的梨子。而脐浅又不圆的,味道次之。

看公母梨。吃梨也有公母之分,梨要挑母的,细腻多汁且甜。

看梨皮的厚薄。如果梨皮看起来较厚,#!好不要买,那样的果实粗糙并且水分不足。应该挑选看起来梨皮细薄、没有疤痕的梨子,这样的梨子质量较好。

惊蛰,你吃梨了吗?

(责任编辑:江明霞 )

SSI ļʱ

相关推荐

文章关键词:

清火解毒食物排行榜 8大#!降火的水果

吃热气的食物容易上火,熬夜容易上火,秋天气候干燥容易上火,还能不能好好过一个不上火的秋季了?很简单,怕上火多吃寒凉水果。针对上火,专家们……详细>>

秋燥便秘多吃水果杂粮 润燥汤粥缓解便秘

秋季雨水减少,气温也凉爽不少,导致不少人喝水不如夏季勤快,进一步加剧了秋燥。秋燥与喝水少都能导致秋季便秘。对于老便秘来说,秋季要想缓解便……详细>>

吃梨忌螃蟹与开水 冬季吃梨禁忌你要懂

秋冬季节易干燥,身体很容易缺水,一缺水喉咙就特别不舒服。此时多吃些梨可以保护嗓子哦!梨柔软多汁,味甘性寒,有清热、化痰、生津止渴等功效,……详细>>

晨起喝水防上火 惊蛰节气养生保健指南

“惊蛰节到闻雷声,震醒蛰伏越冬虫。”惊蛰期间的天气气温忽高忽低极易引起感冒等疾病。因此,惊蛰节气预防疾病和养生需并重。那么,惊蛰节气如何……详细>>

惊蛰吃梨习俗由来 惊蛰吃梨补水润燥不上火

随着惊蛰的到来,气温会比立春和雨水节气都要高许些,但还是要防倒春寒。而惊蛰起,除了晨起喝一杯水防上火,民间也有在惊蛰吃梨补水润燥防上火的……详细>>

专家答疑少精症患者一定会不育吗?

广东省中医院 专家在线解答网友疑惑

古炽明 副主任医师

擅长:泌尿系肿瘤、泌尿系结石、前列腺疾病的微创腔镜诊治....[详情]

SSI ļʱ
SSI ļʱ